十部中国经典篮球电影你看过吗?
2025-05-14 19:15:08
传习录第二篇其三:佛道儒
谈到心学,很多人想到唯心主义,世界大道。科学的尽头是神学,殊途同归,佛道儒也是如此。
阳明先生放弃佛教的小故事。阳明先生去拜访一位大师,交谈十分愉快,最后阳明先生问了他一个问题,请问,大师,你想念你的母亲吗?大师不语,低头说想。是的,人都是有情感的,佛教强迫放弃情感,其实就是一种最大的自私来成全自己的清净。于是乎,阳明先生放弃佛教,转而一心一意研究自己的心学上,并发扬光大。
阳明先生认为的佛道儒三家有什么不同?佛教以超脱生死来劝人信奉,道教以长生不老劝人信奉。阳明先生认为,佛教是自私的,如掩耳盗铃般,舍弃世俗,来成全一人的圆满;阳明先生认为,道教是虚无的,躲进大山中,内心就清净,清心寡欲,超然世外,实则清净环境而已,非心灵。
我的理解,稍有涉猎过佛、道,就能在心学里很多地方看见佛道的影子,应该说心学受佛道的影响很大,但是根本区别还是有的,佛教、道教是避世的,强行脱离现实,与生活脱节,与世俗脱节,是不符合人性与世俗社会的,而儒家,特别是心学,讲究的是面对,在后面章节阳明先生多次提到,心学是面对的,父亲来了,就以孝顺面对,君王来了,就以忠诚面对,朋友来了,就以诚信面对。这样,也能做到心中没有牵挂,不受累。所以,存养天理,保持内心纯净,最终也达到佛道相同的境界。
阳明先生说,“道没有方向,没有形体,不可执著。局限于文义上求道,离道就越远。如今世人说天,其实又何曾见过天?认为日月风雷是天,不行;说人物草木非天,也不行。道就是天”。
金刚经上说,不能以身见如来,如来什么也不是,看到什么也不是,就看见如来了。如来字面的本意,就是假如来了的意思。见诸相空相即见如来。佛说世界,皆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
阳明先生说,你未看此花时,此花与汝同归于寂;你来看此花时,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。典故由来,一日,阳明先生游南镇,一友嘲笑他,指岩中花树问曰:“天下无心外之物。如此花树,在深山中自开自落,于我心亦何相关?”先生曰:“你未看此花时,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。你来看此花时,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。”翻译成白话文便是,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:“天下无心外之物,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,于你所谓的“心”有什么关系?”王阳明回答说:“你未看此花时,此花与你一同归于沉寂;你既来看此花,则此花颜色便灿烂起来,便能知晓这个花是在心中的。”
我的理解,客观事物是是否存在,或者用现在流行的量子力学的提问方式,经典世界是否真的存在,毋庸置疑,听得见、闻得着、看的见,婆娑世界,如梦如幻,谁也无可否认,那么阳明先生不至于诡辩如此。
我的思考,阳明先生首先是承认客观世界的,花草树木真实存在,不过万里之外你无法感知,便无法知晓。如果用心感知,或者五官去感知了,一切也都明了起来了。曾经有个很大胆的想法,一直在我脑中,世界是否就是一个超大型的计算机,而且都是以二进制的方式储存的,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前端,凡是你看到的才能图形化显现出来,否则内存将会溢出。正如玩王者荣耀的知道,你的视角如果只在你的角色,那么队友将是一个数据形式存在,一旦你镜头切换到队友,队友的血量会立即变化为真实形态。这样想,或许更能理解阳明的心。心是一切事物的联系,是经典世界与认知的联系。儿时,家中养的狗死后,心情悲伤,然而世界那么多狗每天都在死亡,怎不难过,黛玉葬花,难道手中的花才是悲伤的?只是,你能感知的,才会让你悲伤或让你心情愉悦。每个人视角不一样,认知的世界便也千般,有灿烂如花,也有灰蒙一片。
阳明先生说,不是你的眼睛要好色,是你的心好色,不是你的手爱抚摸,是你的心想要,所有心外无物。身之主宰为心,心之灵明为知,知之发动为意,意之所着为物。
我的理解,真实世界中也是如此,有了意念和感情的附着才有了我们存在的联系与关系,一个老头,你赋予了亲情,那就可能是父亲,是叔叔,一个女人,你赋予了爱情,那就是妻子,女友,大千世界,因情而生。虚拟世界也是如此,学过计算机的朋友会明白,必须先要申明一个类,然后才能实例一个对象,类有一个,对象可以根据不同,有N个对象。
【原文】
王嘉秀问:“佛以出离生死诱人入道,仙以长生久视诱人入道,其心亦不是要人做不好,穷其极至,亦是见得圣人一截。然非入道正路。如今仕者,有由科,有由贡,有由传奉,一般做到大官,毕竟非入仕正路,君子不由也。仙、佛到极处,与儒者略同。后世儒者,又只得圣人下一截,分裂失真,流而为记诵、词章、功利、训诂,亦卒不免为异端。是四家者,终身劳苦,于身心无分毫益。视彼仙、佛之徒,清心寡欲,超然于世累之外者,反若有所不及矣。今学者不必先排仙、佛,且当笃志为圣人之学。”
先生曰:“所论大略亦是。但谓上一截、下一截,亦是人见偏了如此。若论圣人大中至正之道,彻上彻下,只是一贯,更有甚上一截、下一截?‘一陰一陽之谓道’,但‘仁者见之便谓之仁,知者见之便谓之智,百姓又日用而不知,故君子之道鲜矣。’仁、智岂可不谓之道,但见得偏了,便有弊病。”
“蓍固是《易》,龟亦是《易》。”
【译文】
王嘉秀(人名)说:“佛教以超脱生死来劝人信奉,道教以长生不老劝人信奉,其本意也不是干坏事,究其极至,也是看到了圣人的上一截,但非入道的正途。今天谁要做官,可经科举考试,可由乡里推举,可借大官绿荫,同样可做大官。如果不是仕途的正道,君子是不会接纳的。道、佛到终极点,和儒学大致相同。后世儒生,往往只注意到圣人下一截,因而上下分裂,失去了圣人的本意。从而使儒学变为记诵、词章、功利、训诂之学,到底不免发展为异端。从事记诵、词章、功利、训诂之学的人,终身辛苦劳碌,毫无收益。看到佛徒道士清心寡欲,超然世外,反而感到自己有所不及。今天的学者不必先去排挤佛、道,而当笃志学习 圣人之学。”
先生说:“你所讲的大体正确,但说上一截、下一截,也是人们理解有失偏颇。至于说到圣人大中至正的道,上下贯穿,首尾相连,怎会上一截、下一截?《易·系辞》上说的‘一陰一陽谓之道’,然而‘仁者见之便谓之仁,智者见之便谓之智,百姓又日用而不知,故君子之道鲜矣’。仁与智怎么能不称作道,但认识片面了,难免存在弊端。”
“蓍筮固然是《易》,占卜也是《易》。”
【原文】
问仙家元气、元神、元精。
先生曰:“只是一件,流行为气,凝聚为精,妙用为神。”
“喜、怒、哀、乐本体自是中和的。才自家着些意思,便过不及,便是私。”
问“哭则不歌。”
先生曰:“圣人心体自然如此。”
“克己须要扫除廓清,一毫不存,方是。有一毫在,则众恶相引而来。”
【译文】
有人请教,道家所谓的元气、元神、元精是指什么?
先生说:“三者是一个意思。气即流行,精即凝聚,神即妙用。”
“喜怒哀乐,本体原为中和。自己一旦有别的想法,稍有过分或达不到,便是私。”
陆澄问道:“为什么会哭则不歌?”
先生说:“圣人的心体,自然是这样的。”
“克己务必彻底干净,一点私欲都没有才算可以。有一点私欲存在,众多的邪恶就会接踵而至。”
【原文】
问道之精粗。
先生曰:“道无精粗,人之所见有精粗。如这一间房,人初进来,只见一个大规模如此。处久,便柱壁之类,一一看得明白。再久,如柱上有些文藻,细细都看得出来。然只是一间房。”
【译文】
有人询问,对于道的精粗怎样理解。
先生说:“道本身并无精粗,人们看到的道才出现精粗。好比这间房子,人刚搬来,只看个大致情况。住久了,房柱、墙壁等,一一看得清楚明白。 时间更长一点, 房柱上的花纹也历历可数, 但仍是这间房子。”
【原文】
问:“道一而已,古人论道,往往不同,求之亦有要乎?”
先生曰:“道无方体,不可执著。欲拘滞于文义上求道,远矣。如今人只说天,其实何尝见天?谓日、月、风、雷即天,不可;谓人、物、草、木不是天,亦不可。道即是天。若识得时,何莫而非道。人但各以其一隅之见,认定以为道止如此,所以不同。若解向里寻求,见得自己心体,即无时无处不是此道。亘古亘今,无终无始,更有甚同异?心即道,道即天。知心则知道、知天。”又曰:“诸君要实见此道,须从自己心上体认,不假外求,始得。”
【译文】
有人问: “道即为一, 古人论道常常不同, 求道是否也有技巧可言?” 先生说:“道没有方向,没有形体,不可执著。局限于文义上求道,离道就越远。如今世人说天,其实又何曾见过天?认为日月风雷是天,不行;说人物草木非天,也不行。道就是天。能认识这一点,那什么都为道。人只是凭据自己的一隅之见,认为道只是如何如何,所以道才有所不同。如果明白向心里寻求,认识了己心本体,那么,无时无处不是这个道。道自古到今,无始无终,又有什么同和异?心即道,道即天。知心就知道、知天。”先生接着又说:“各位若想确切看见这个道,务必从己心上体会认识,不到心外去寻求才算可以了。”
【原文】
“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,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,生意不穷。” 时先生在塘边坐,旁有井,故以之喻学云。
问:“世道日降,太古时气象如何复见得?”
先生曰:“一日便是一元。人平旦时起坐,未与物接,此心清明景象,便如在伏羲时游一般。”
【译文】
“与其掘一个数顷之大的没有源泉的池塘,倒不如挖一口数尺之深的有源泉的水井,如此,水源就会常流而不枯竭。” 其时,先生正坐在池塘边,身旁有一口井,所以就用这个来比喻做学问。
有人问:“世道日渐衰微,远古时的清明气象如何能再看见呢?”
先生说:“一天即为一元。从清晨起床 后坐着,还未应事接物,此时心中的清明景象,好象在伏羲时代遨游一般。”
【原文】
问:“心要逐物,如何则可?”
先生曰:“人君端拱清穆,六卿分职,天下乃治。心统五官,亦要如此。今眼要视时,心便逐在色上;耳要听时,心便逐在声上。如人君要选官时,便自去坐在吏部;要调军时,便自去坐在兵部。如此,岂惟失却君体,六卿亦皆不得其职。”“善念发而知之,而充之。恶念发而知之,而遏之。知与充与遏者,志也,天聪明也。圣人只有此,学者当存此。”
【译文】
有人问:“心要追求外物,怎么办?”
先生说:“国君端身拱手,六卿各司其职,天下一定大治。人心统领五官,也须如此。如今眼睛要看时,心就去追求美色;耳朵要听时,心就去追求美声。就象君主要挑选官员,就亲自到吏部;要调遣军队,就亲自去军营。 这样, 不仅君王的身份荡然无存, 六卿也不能尽职尽责。” “善念萌生,要知道并加以扩充。恶念萌生,要知道并加以扼制。知道、扩充、扼制,是志,是天赋予人的智慧。圣人唯有这个,学者应当存养它。”
【原文】
问:“身之主为心,心之灵明是知,知之发动是意,意之所著为物,是如此否?”
先生曰:“亦是。”
“只存得此心常见在, 便是学。 过去未来事, 思之何益?徒放心耳!”
“言语无序,亦足以见心之不存。”
【译文】
陆澄问:“身之主宰为心,心之灵明为知,知之发动为意,意之所着为物,真的是这样吗?”
先生说:“这样说也正确。”
“只要常把此心存养,便是学。从前和将来的事,想它何益?唯失落本心而已。”
“说话秩序颠倒,也可看出没有存养本心。”
2025-05-14 19:15:08
2025-05-14 19:12:53
2025-05-14 19:10:38
2025-05-14 19:08:23
2025-05-14 19:06:08
2025-05-14 19:03:53
2025-05-14 19:01:38
2025-05-14 18:59:23
2025-05-14 18:57:08
2025-05-14 18:54:52
2025-05-14 18:52:37
2025-05-14 18:50:22
2025-05-14 18:48:07
2025-05-14 18:45:52
2025-05-14 18:43:37
2025-05-13 02:40:11
2025-05-13 02:37:55
2025-05-13 02:35:39
2025-05-13 02:33:23
2025-05-13 02:31:0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