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峥:出生于工人家庭,41岁从拼多多退休,因为做对了三件事
2025-05-09 19:20:13
国片“第一”哪有那么好做,「难夫难妻」上映104周年
影片:[难夫难妻]
导演:张石川、郑正秋
编剧:郑正秋
主演:丁梦鹤、王病僧
类型:剧情
上映日期:1913.9.29
纪念原因:电影上映104周年
张石川、郑正秋,对懂点中国电影史的人而言,如雷贯耳。
因为在中国电影起步的岁月,他们开创了影史上无数个“第一”。
可万事开头难,“第一”也不是这么好做的。
看看中国第一部故事片[难夫难妻],拍起来有多难,就知道了。
尽管如此,还是让人感叹这对搭档,若非其人,断不能为其事。
这俩不是一般人
首先,对于这两个名字,我们大多数时候,只是在阅读电影史时,死记硬背。
如果能对这二位性情品貌、过往履历有个了解,才能让他们,在书里活起来。
先说我们的张石川。
张大导演,从前得叫张大买办。
他原名张蚀川,浙江宁波人,早年经商,洋行出身。
▲一看就是一团和气的老江湖(图片出自上海图书馆藏书)
虽然他膀阔腰圆方面大耳,一脸福相,可惜时运不佳。
之前做生意,往往蚀本。
他感觉是名字里头“蚀”字犯忌,便改名为张石川。
1912年,中国第一家外资电影公司“亚细亚影戏公司”开业。
可老板依什尔和萨弗都是美国人,不懂中国国情,不敢瞎拍,怕观众不看。
他们的朋友张石川,遂被聘为公司顾问。
▲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工作照,摄影机后掐腰指挥者,便是张石川(图片出自上海图书馆)
张石川交游广阔,认识当时著名的剧评家,广东潮州人郑正秋。
郑正秋早年做剧评家,曾因为在报纸上叫过谭鑫培的倒好,一战成名。
并且除了京戏,他还对当时的新戏(中国话剧早期形态,也称“文明戏”)极感兴趣。
俩人一拍即合,这对创下中国电影史多个“第一”的导演搭档,就这么成了。
▲青年郑正秋(图片来自上海图书馆)
关系好归好,二位的脾气秉性可大不一样。
张石川有那年月跑商帮的人,一大毛病:
脾气暴,爱骂人。动辄“娘希匹”出口,全片场心惊。
但商人有胆有识的魄力,也使他对电影的商业属性,有着独到见解。
敢第一个拍国产故事片,敢第一个拍国产有声片,敢第一个拍武侠片,都是他。
要没这份慧眼识商机的老练,和敢为天下先的闯劲,中国电影史早就改写了。
▲张石川(图片出自上海图书馆)
他朋友郑正秋可大不一样。
前清的富家子弟,上海育才公学肄业。
诗书传家,加之英式教育,为他的文学修养与进步意识,打下了极好的基础。
也是由于满腹经纶,在片场人送外号“郑老夫子”。
▲看这酒瓶底一样的眼镜,当知“老夫子”名不虚传(图片出自上海图书馆)
这个干瘦精神的剧作家,在片场总是温文尔雅,极有耐心地跟演员讲戏。
作为一个有进步倾向的文人,他对电影的的追求,与张石川的商业诉求不同:
文明戏也好,电影也好,必须有社会意义,要启迪民众,传播新思想。
就这样,俩人一编一导,一文艺一商业,相辅相成。
万事开头难
1913年,张石川牵头“亚细亚”,请郑正秋为新片[难夫难妻]编写剧本,同年拍竣。
拍摄的过程,由于当时与西方影坛缺乏交流,全是自己摸索着来。
所以,整个土洋结合过程,令人啧啧称奇。
▲[难夫难妻]流传下来的唯一剧照,已模糊难辨
导演?不好意思,那会儿中国没这词。
张石川和郑正秋,俩人现场指挥,张负责摄像和机位,郑负责指导演员。
表演嘛,由于请来的全是文明戏演员,没有戏剧表演和电影表演的区别,全是话剧演法。
并且所有角色,都是男性扮演。
▲1912年4月,新剧剧社“春柳社”演出文明戏《家庭恩怨记》剧照
摄影方面,只有一台摄影机,在场景内找好位置,定好一个画面,让演员在画中演。
全程机位不动,一镜到底。
有时演员演到一半,突然胶片没了。
演员只好保持姿势,瞬间定住不动,等换上胶片,再继续演。
(没跟梅里爱商量,就自主发明停机再拍了?)
▲当时的摄影机,想换个机位确实困难
至于服装、道具、场记诸君,一概不设。
后果就是演员在同一场戏拍摄间隙,乱换戏服,最后戏都连不上。
换作今天,导演早在片场骂娘了。
▲[难夫难妻]片场照
更逗的,是置景。
由于拍摄,是按照文明戏的方式,又没有摄影棚。
大家找个地方,架上三面壁板(今天叫“景片”),画成墙的样子,就这么拍。
连挂衣钩、自鸣钟一类道具,都无实物,全是画在墙上的。
更要命的是,场景里的新式家具,由于租价太贵,剧组难以负担。
他们愣是找了扎出殡用纸人纸马的扎纸匠,扎了一套出来……
还有这种操作……
▲民国时富家出殡,纸人纸马是标配
整个过程,用一句话概括:亏他们想的出来。
不过,也就是这份初次尝试,无所畏惧的勇气,逼得他们动脑,去克服一切困难。
分分合合的老搭档
影片公映后,很受观众欢迎。
毕竟,大家平时看的,不是西片就是纪录片。
第一次看到中国人的故事,被中国人搬上银幕,必然欣喜。
▲当时刊登在《申报》上的[难夫难妻]广告
可拍完后,张石川和郑正秋,却因为拍摄理念的不合,分道扬镳。
郑正秋离开后,张石川在“亚细亚”独力苦撑了一阵。
结果1914年,一战爆发,德国胶片供应不上,“亚细亚影戏公司”执笠停业。
又搞了一阵电影后,张石川只好回去经商,开股票交易所。
没成想,“张蚀川”又失败了。
几年后,他跟带着剧社全国奔走的郑正秋,又碰了头。
▲“明星”董事暨监察集体合影,左五为张石川,右五为郑正秋(图片出自上海图书馆)
两人索性再次合作,于1922年,开办了中国电影史上大名鼎鼎的“明星影片公司”。
中国电影史的黄金一页,又要由这对搭档,大书特书了。
(本文封面图出自上海图书馆,左起为洪深、张石川、郑正秋)
2025-05-09 19:20:13
2025-05-09 19:17:58
2025-05-09 19:15:43
2025-05-08 08:35:22
2025-05-08 08:33:07
2025-05-08 08:30:52
2025-05-08 08:28:37
2025-05-08 08:26:21
2025-05-08 08:24:06
2025-05-08 08:21:51
2025-05-08 08:19:36
2025-05-08 08:15:05
2025-05-08 08:12:50
2025-05-08 08:10:35
2025-05-08 08:08:20
2025-05-08 08:06:05
2025-05-08 08:03:50
2025-05-08 08:01:35
2025-05-08 07:59:19